Rudolf Noureev

未經琢磨的鑽石:約1960年的Rudolf Nureyev

透過藝術家的視角:Jean-Guillaume Bart,巴黎歌劇院芭蕾舞團首席舞者、編舞家

首席舞者兼編舞家Jean-Guillaume Bart介紹20世紀舞蹈歷史上的重要人物Rudolf Nureyev。

這些最新發佈的片段顯示年輕的Nureyev在二十多歲時首次參與《天鵝湖》的演出。他頭戴金色假髮示人,這個形象證明了蘇聯芭蕾舞傳統中對王子的刻板印象。

劇作的編舞風格與我們現在慣常所見,包括於馬林斯基劇院(Mariinsky)等俄羅斯舞台所見的大相逕庭,但與1953年拍攝並由Konstantin Sergeyev演繹的版本幾乎一模一樣。1940年代,Sergeyev是基洛夫芭蕾舞團(現在的馬林斯基芭蕾舞團)的代表人物,他帶來Marius Petipa偉大芭蕾舞劇作的全新演繹,其中包括1950年的《天鵝湖》,其啟發了Nureyev演繹的版本。

影片展示了年輕的Nureyev完美協調的身姿,以及他嫺熟精準的動作,而這要歸功於他敬愛的導師Alexander Pushkin的諄諄教導。這個組合令人不禁聯想起藝術大師的課堂訓練,這講求對古典技術的熟練和掌握,例如尾聲部分前後以阿拉伯斯卡(arabesque)舞姿呈現的「雙重雀躍舞步」(double cabrioles),以單足立地斜穿過舞台的「揮鞭轉」(fouettés),Nureyev隨後在Rothbart變奏曲中融入的「兩周空中轉圈」(tours en l’air),以及變奏曲難度極高的開場,先以雙重雀躍舞步開始,再以第一阿拉伯斯卡髀屈曲(arabesque plié)落地。

Nureyev輕巧地躍過舞台:雙腳近乎沒有碰到地面,一如他的靈感之源Sergeyev,他是那一代人的榜樣。趾尖旋轉的速度非常快,而且要以高位經過(passé,最終位置定在膝蓋之上,這在當時並不常見)的動作完成,這也成為了Nureyev整個職業生涯的標誌風格。他獨有的舞蹈風格為人所知,他像動物一樣充滿活力,又如貓一樣靈巧跳躍,還有令他在1961年巴黎巡迴演出中一夜成名的獨特身體質素。

在影片中,Nureyev就像一顆未經琢磨的鑽石;值得注意的是,即使在他離開蘇聯多年後,不少蘇聯芭蕾舞演員只將他視為一名半性格舞者(demi-caractère dancer)。他的體形和舞蹈風格並不符合當時人們對於舞蹈貴族(danseur noble)的期望,而與他同時代的Yuri Soloviev或Nikita Dolgushin則擁有此美譽。Nureyev一直非常厭惡這種帶有歧視意味的角色定位,這某程度上亦解釋了他對這些男性舞蹈貴族的熱愛,因為這些舞者都有和諧頎長的身形。

他前往西方,又不斷追求新的體驗,這成為了他體形和風格轉變的一個主要因素。如果我們將這段影片與他在1966年為維也納歌劇院芭蕾舞團拍攝的《天鵝湖》片段比較,就能發現他的風格和體型都有所變化。幾年後,雖然他的身姿仍然如年輕時一樣挺拔,但雙腿更修長、動作更靈巧、手臂運行(port de bras)更優雅,而演繹更傳神。

他曾在倫敦與Frederick Ashton和Kenneth MacMillan合作,又在哥本哈根與愛人Erik Bruhn共同創作,以及多次前往美國,這些經歷拓闊Nureyev的視野,並塑造了他的風格和編舞方式。他在編舞創新方面不斷挑戰自己,尋找像他演繹的Siegfried王子一樣的完美典範——他重新詮釋這個角色,令他的內心世界更有層次。

 

Jean-Guillaume Bart曾就讀於巴黎歌劇院芭蕾舞學校,並在1988年加入巴黎歌劇院芭蕾舞團。2000年,他在出演《睡美人》後成為了首席舞者(étoile)。Rudolf Nureyev、George Balanchine、Jerome Robbins、John Neumeier、Maurice Béjart、William Forsythe及Jiri Kylian等著名編舞家都選擇了由Bart來演繹其作品;2008年,他成為巴黎歌劇院芭蕾舞團的芭蕾舞大師(ballet master)。2012年至2016年,Bart除了在巴黎音樂學院(CNSMDP)任教,還定期指導扮演重要角色的巴黎歌劇院獨舞舞者。

他為巴黎歌劇院芭蕾舞學校和巴黎音樂學院的學生,以及其他年輕舞者編排了幾部作品並安排上演,例如《Le Corsaire》(2006年)、《La Source for the Paris Opera Ballet》(2011年)、《睡美人》(Sleeping Beauty,2016至2017年)和《玩具箱》(La Boîte à joujoux,斯德哥爾摩,2022年)。

燈光